![]() |
||||
|
生活扉頁魚快樂嗎?有一天,莊子與他的好友惠施在濠水河畔散步。 莊子看著河裡的游魚說:「鰷魚安逸逍遙地游來游去,這就是魚的快樂呀!」 惠施懷疑地問道:「你又不是魚,怎麼知道魚的快樂?」 莊子也不甘示弱:「你又不是我,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?」 惠子又辯道:「我不是你,誠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;你本來不是魚,也不會知道魚的快樂,這是同一個道理啊。」 莊子笑著對惠施說:「請你回到本來的問題上。原先你問我『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』,你這個問法,就表示已經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,你才會這樣問我。告訴你罷!我就是在這濠水邊上知道魚的快樂的啊!」 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。善達物情的莊子之所以說他知道水中游魚之樂,是因為他自己感受到悠閑地與好友在河邊散步的快樂,進而認為在水中悠游自得的魚,也應該像他一樣的快樂。可是,魚真的會感到快樂嗎? 關於動物的情緒與認知,現代生物學家喬治威廉斯(George Williams)的看法很接近惠施的理論,他認為別的人或動物的腦部活動是私密的實體(private entities),我們是不可能知道其他個體真正的感覺。 支持這個論點的學者主張:既然動物本身無法告訴我們牠是快樂還是難過,僅是因為動物表現得「好像」快樂或難過,我們最多能把握的也只是「好像」,這個「好像」的說法,是不足以提供充分的科學證據,來證明其他動物有比本能感受更進一層的情緒活動。就算魚真的會感覺快樂和憂傷,缺乏言語的溝通,我們人類也是無從確認。莊子頂多也只能說:「這魚好像很快樂呀!」 姑且不論我們人類是否能知曉魚的快樂和憂傷,單就魚的本身而言,魚有超越本能之上的感覺和情緒嗎?十九世紀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(Charles Darwin)的想法跟莊子近似,他認為低等動物和人一樣能很明白的感覺到滿足、痛苦、快樂和悲哀。 然而,根據當代美國著名的腦神經學者保羅麥克林(Paul MacLean)所提出的「三腦合一」(triune brain)理論,魚類所擁有的是古老、原始、像爬蟲類的腦子(primitive or reptilian brain),這讓魚類有對外界危險的刺激產生反射性的害怕、迅速地逃跑或躲藏的本能反應、以及飢餓、冷熱、疼痛、窒息等基本感受。 但是,哺乳動物腦子裡真正掌管感覺與情緒的杏仁核(amygdalas),在魚的腦子裡並沒有完全成形與作用。所以,嚴格地說,魚沒有精緻複雜的情緒,不會哭也不會笑,既沒有慾望也沒有愧疚,牠們不會覺得憂鬱,當然也不會感到快樂。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莊子與惠施的「濠梁之辯」,真正的贏家,恐怕是惠施而不是莊子了! 夏林 |
|||
2002/5/16 |
||||
© 1999-2009 cathay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