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人生

顧關元.三餘、三味、三昧.人民日報

大家都知道,魯迅少年時在紹興所讀的私塾叫「三味書屋」。魯迅在《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》中寫的就是這個書屋。這座「三味書屋」是清朝末年紹興城裡很有名的私塾,它在魯迅故居東數百步之處,至今保存完好,為紹興一人文景點。

書屋以「三味」命名是有其出典的,用以勉勵讀書,這從書屋的題聯上即能看出。書屋為三開間的小花廳,原是書房,正中掛著「三味書屋」匾額,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,上書:「至樂無聲唯孝悌,太羹有味是詩書。」可見書屋的主人是把詩書當作美味的食物的。匾額和抱對都是清末書法家梁同書的手筆。

「三味」的含義,據曾在「三味書屋」教過書的壽峰嵐的曾孫壽洙鄰回憶說:「三味取義,幼時聽夫兄傳言,‘讀經味如稻粱,讀書味如肴饌,諸子百家,味如醯醢。但已忘其出於何書。」後來有人考證「三味」出自宋代李淑《邯鄲書目》:「詩書味之太羹,史為折俎,子為醯醢,是為三味。」太羹是肉汁湯,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禮時,將牲體解節,折而盛於俎(俎,盛犧牲的禮器);醯是醋,是調味品,醢是魚肉作的醬。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肴美味,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。後來把它引申為再三體會玩味詩書等含義謂「三味」。

今常把「三味」與「三昧」相混淆,以為「三味」即「三昧」。「三昧」非漢語詞彙,乃來自印度的佛家語,是梵文的音譯,一作「三摩地」或「三摩提」,意為排除一切雜念,使心神平靜,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。《智度論》卷七:「善心一處不動,是為三昧。」後稱解脫束縛為「三昧」。此詞後來漢化為對某事深有造詣或悟解其奧,謂之「深得個中三昧」。如唐李肇《國史補》卷中:「長沙僧懷素好草書,自言得草聖三昧。」《宋史·李之儀傳》:「之儀能文,尤工尺牘,(蘇)軾謂之刀筆三昧」。

「三餘」的讀書典故要比「三味」更早。書屋主人、塾師壽懷鑒(字鏡吾,晚字鏡湖)在此坐館執教六十年,書屋最早就叫「三餘書屋」,取「為學者以三餘」之義。「三餘」典出三國董遇所說:「冬者歲之餘,夜者日之餘,陰者晴之餘。」這是他當時對學生說的話,意在勸勉人們利用一切空餘時間勤奮讀書。古時讀書人都好用此典以自勉。詩人陶潛《感士不遇賦序》:「餘嘗以三餘之日,講習之暇讀其文。」宋代蘇軾也甚讚賞「三餘」之說,曾作詩抒寫利用空餘時間讀書的樂趣謂:「此生有味在三餘」。從此,「三餘」作為勤學的典故在古代讀書人中間廣泛傳揚。



2004/1/31